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

[高雄] 橋頭‧橋頭老街與橋頭糖廠─中

上一篇:[高雄] 橋頭‧橋頭老街與橋頭糖廠─上

又搭著捷運回到前一站「橋頭糖廠站」,先前兩個小時,除了吃頓飯之外,其他事情怎麼也想不起來,好像什麼事都沒做過

「我覺得我像個呆子,平生我最討厭走回頭路重複路

▼橋頭火車站



▼橋頭糖廠廣場

回到同樣橋頭糖廠站前面的廣場,除了剛剛看到的「接龍車」出租,因為下午時分,行動咖啡車也出來招攬生意


▼糖博館展售中心

主要販售台糖產品與冰品,需要人工處理的冰品(如:紅豆酵母冰)都在左手邊的小窗子裡處理。若是不需要人工處理的冰品 (如:冰棒),則在右手邊賣場販售


▼冰品販售


這個販售部主要賣些要人處理的食品,可以買些簡單的冷熱食邊走邊吃


▼紅豆酵母冰 $35



蜜紅豆
紅豆味不重,黏呼呼地一大坨,不算美味

酵母冰
其實就是用酵母調味的雪花冰,鬆鬆綿綿的口感,冰細不扎舌。反倒是「酵母」令人不習慣的氣味,在口中繚繞。若沒有淋上甜味的「蜜紅豆」調味,酵母冰那股像「健素糖」的怪味難以掩蓋,實非我所能習慣的


▼糖博館展售中心

冰品用畢後,到展售中心裡胡亂逛,就像台灣傳統的山產店,什麼特產都拿來賣。索然無味,買了瓶礦泉水,就出來了


▼搜奇館





(需收門票)

像電影裡馬戲團的「奇人異事館」,有個人坐在小小的房間裡收門票,票價通常不貴,大約幾塊美金,賣的就是「滿足你的好奇心」。「搜奇館」前有台電視,不停播放著睦皓平的訪問節目,講述他去世界遊覽的奇人異事經驗。為了招攬客人,門口高分貝的放送著節目聲音,聽久竟有些反感

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樣,在門口探頭望望,就走了,進去的人並不多


▼台灣糖業博物館

(免費參觀)

到了主要目標「台灣糖業博物館」,不用收費,提著行李從警衛的面前走過。第一眼見到的是糖廠的「椰林小道」(跟台大的椰林大道不能比),兩旁種植的椰子樹,一路向裡頭的古蹟「俱樂部」延伸

我先從旁邊的「鐵道景觀休憩區」開始參觀


▼裝置藝術


「鐵道景觀遊憩區」旁邊擺有許多用廢棄金屬零件組成的藝術品,這些廢棄零件曾是鍋爐、風扇、鐵管等等,依照創作者的設計,讓他們重新再生

這些作品的材料特殊,每個可能都有上噸的重量,不管是加工或是搬運,都比一般材料來得麻煩,算是很硬派的作品


▼鐵道景觀遊憩區



「鐵道景觀遊憩區」擺放許多以前在糖廠工作的火車頭、車廂等等,是小孩子最喜歡的一區了。平常難得有機會可以跟火車頭照相,甚至還可以爬上火車駕駛室,享受從駕駛室看出去的視野


▼製糖石車

這個大小像垃圾筒,長得也像垃圾桶的物品,是以前老式搾糖用的器具

在橋頭糖廠進入機械化之前,「製糖石車」就是以前的「甘蔗壓榨機」,它以笨重的石材製成,通常為花崗岩或是青斗石。再以牛力牽拉來帶動上方的齒輪轉動。其對於製糖的重要性,相當於磨豆漿的「石磨」


▼製糖工廠現址博物館



▼製糖工廠現址博物館

1901年:橋仔頭工廠動土
1902年:開始壓榨製糖,起初200噸/日
1907年:興建第二工廠 1946年:光復時,擴充至2000噸/日
1957年:第一與第二工廠合並設立全台首座「自動中央控制系統工廠」
1963年:更換壓榨汽機為700HP透平機,壓榨量提高到3000噸/日
1990年:壓榨量提高到3200噸/日 (編註:30年只提昇了200噸..XD)
1999年:2月8日最後一天壓榨,結束一世紀的糖作業而關閉

(節錄自告示牌)


▼甘蔗送料

巨大甘蔗通道與前方一片片的刀形葉片,要是整個運轉起來,不難想像在這裡工作的緊張,萬一人掉下去,應該會變成「紅糖」吧 (誤)


▼入口

開放時間:每日 9:00-16:30


▼壓榨機


壓榨機

「壓榨機分為五組(重),甘蔗纖維除了在第一重重壓榨時不加水外,於第二重壓榨後開始,加入浸漬水,已使壓榨過的甘蔗纖維再度膨脹,以便榨出其中剩餘糖分,如此經過五重壓榨機可榨出蔗莖內高達94%的汁液。

剩餘的蔗渣,則會送到鍋爐室作為糖廠的電源。」

(節錄自告示牌)


▼壓榨機

製糖壓榨機運作的方式,很像台灣公司任用員工的方式 (誤)

「第一次壓榨先不給紅利,從第二年開始,稍微給點蠅頭小利的甜頭,讓員工恢復信心。直到多次(年)壓榨後,終於榨不出東西了,棄之」


▼壓榨機

「這個好像很好玩耶!來按按看,會整家工廠轟隆轟隆動起來嗎?」我說

歐洲有個觀光葡萄酒工廠,在每批葡萄酒生產流程將啟動的時候,會請一位遊客按下啟動開關。按下開關後,螢幕上會顯示你是啟動第幾批葡萄酒的製造,以及各個工作室的運轉畫面,增加遊客參與感

「該不會台糖也這麼用心吧!」我很懷疑地說

(後有影片)


▼電梯

工廠原先環境設計並不是以人為主,而是以生產機械為主。工廠內並不利於殘障人士行走,隨著工廠開放觀光,於是有了這個貼心的電梯設計

老實講,工廠內的鐵梯不太好走,像電影的潛水艇內部一樣,又窄又陡,完全不人性設計


▼通道

透過這個懸空的走道,我們能從壓榨機的所在,前往蔗汁加熱的地方


▼蒸發罐



(蒸發罐共有5個,約三層樓高)

蒸發罐

「壓榨出的蔗汁加入石灰乳,使雜質沉澱,取得潔淨蔗汁。送蒸發罐進行五重蒸發濃縮作業,把多餘的水分蒸發。蔗汁將被濃縮至原體積的1/4,這些濃縮蔗汁又被稱為糖漿

若少了蒸發的步驟,將會使下一個步驟結晶,浪費過多能源」

(節錄自告示牌)


▼蔗汁加熱器



蔗汁加熱器

「甘蔗汁流進蔗汁加熱氣之後,將反覆在這些細長圓管裡頭循環。加熱器共四座(以上照片為三座),所以大循環有4次,每一大循環中的小循環有14次

細管內流動的甘蔗汁,將受到圓管外的蒸氣不斷的加熱,讓甘蔗汁最終達到103度C。這樣是為了方便後續製糖,也能高溫殺菌

(節錄自告示牌)


▼工廠一角




▼清淨控制室


清淨控制室

「為清淨操作控制中心:舉凡蔗汁流量、加熱、酸鹼度、蒸發罐、糖漿錘度、浸漬水、蒸氣壓力等操作,均可在控制室內監控操作。」

(節錄自告示牌)


▼清淨控制室


很難想像這麼大一間現代機械化工廠,可以被這些看起來不起眼,或是可以說簡陋的控制面板監控,直到二十世紀末。沒有液晶螢幕,不用高度整合電子設備,一樣能做到工業自動化。看在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,感到不可思議


▼從清淨控制室蒸發罐



▼樓梯

左邊的樓梯是工廠原有的樓梯,將近45度的斜坡,從上面往下看,就像溜滑梯一樣斜。幸好,為了遊客安全,糖廠把左邊原有樓梯封閉,增建一條坡度較緩的新樓梯在右側


▼工廠一角




▼出口

「你看它的製糖工『』(黃字)的場字寫錯了,應該是工『』,我們一天到晚教別人工廠的廠字不能寫錯,沒想到實際社會還是寫錯」
「哈哈」


▼外觀



▼製糖流程館

門口掛著:「因八八水災損壞,暫停開放」


▼裝置藝術焊鐵

(立於工廠出口左側草坪)

作品:妙相立千秋
作者:梁任宏
說明:源於百餘年前日本人所籌鑄之「黑銅觀音像」(註:糖廠的信仰對象,在糖廠的另一角,於下篇會有介紹),由於觀世音菩薩是變身菩薩,造型多變,所以利用糖場廢棄之器械鐵件,創造出隨像觀音,呼應菩薩的無所不能

(節錄自告示牌)


▼鐵道景觀遊憩區



▼壓榨機空間體驗


下一篇:[高雄] 橋頭‧橋頭老街與橋頭糖廠─下

2 意見:

匿名 提到...

Hello~~
其實裡面你提到那個工場的場呀,在矯正機構(監獄或看守所)中,收容人白天工作的地方也叫作業工"場"喔,這應該是以前就留下來的習慣...亦或是指"工作的場所"吧...
您的文章整理得很不錯喔~~ ^^
(我好久沒去糖廠吃酵母冰了......)

nucca 提到...

Hi

關於「工場」一詞,您的說明倒也說得通。我順便找了一下史料,以前日據時代在台的製糖工廠都稱為「XX工場」,如:總爺工場

我的另一個猜測是因為日文的「工廠」就是用漢字「工場」,所以當時的相關工廠名稱會沿用日文的漢字用法

這樣好像也可以說得通 :)


參考資料:

明治製糖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8%8E%E6%B2%BB%E8%A3%BD%E7%B3%96

工廠日文翻譯(google)
http://translate.google.com.tw/#auto|ja|%E5%B7%A5%E5%BB%A0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