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

[高雄] 駁二藝術特區─勞工博物館

勞工博物館」根本不在我的計畫名單之內,更明確的說,它應該還不存在。怎麼說呢?勞工博物館目前事實上還在「開館倒數」(2009/12/26起),到今日(2010/1/3)也還屬於「開館前

意外地成為了勞工博物館的嘗鮮客,超新的設備,還不到一周呢!

▼勞工博物館


「勞工博物館」從2002年開始籌備,準備了六年之久,才開始搭建。其主要目的是透過「博物館」這種正式的方式,來記錄過去台灣早期以勞力密集起家的過去。經過數次選址,最後選定於台糖C4舊倉庫,如果你仔細看這個建築的正面,最上面還有一個圓形的台糖標誌


▼外牆插畫

外牆勞工人物插畫非常細膩,炭白色調簡單樸實,由插畫師所繪


▼博物館內

裡面並不大,約莫400坪,一眼就能看到最底處。博物館內,參觀民眾跟展示物「玩在一起」,有的人跟展示古董單車照相,有的人在鐵軌上玩起遊戲。每一區穿著白色T-shirt的工作人員,完全沒有管制「照相」

「好奇怪?博物館裡面居然可以照相?」我很狐疑地想著


▼碼頭造景

民眾之所以能和展覽物親近,這一切跟都和勞博館以「平民化」為出發點,企圖與美術館等展覽館別做區分有關。在勞博館的報導上,提到籌備處為了讓民眾更親近庶民生活,在勞工博物館內,每一項展示或是活動,都可以觸摸、照相或親自體驗的

「這種歡樂的參觀場景,在舉手投足都要很注意的博物館內,是很難看到的」我說


▼標語

屏除冷冰冰的「文字式」博物館內容宣導,這裡的佈置採實景搭建,連工地常見的工安用語,也活生生的搬到博物館內。參觀民眾不太需要用費力,就能理解它的內容


▼展區平面圖



A. 導覽區

▼人生大富翁



「人生大富翁」以遊戲的方式表達勞工的酸甜苦辣,把勞工一生會遇到的事件,整理成一個一個事件、方格。實質上,真正下去玩這個遊戲的人並不多,遊戲使用「計量單位」太多 (如:快樂、勇氣、金錢等),我也只是在旁邊看看有哪些方格


B. 拼經濟,世界一起來

▼拼經濟,世界一起來


這區比較偏重於文案、歷史、統計數據..等等,比較科學性的東西。用數據說明這些年來,台灣經濟體的改變

現在用2萬2就能請到一個勞工,人力銀行老董更鼓勵員工不支薪上班了呢(詳見「勇者策略」)


C. 勞工初體驗

▼勞工初體驗


現場雖然稱為「勞工初體驗」,但是只見到一個鷹架與磚牆砌成的場景,裡面的東西是不是能動手玩,卻是沒有任何說明

現場也沒有服務人員可以問,我是不太敢動,倒是有人直接拔了鏟子做照相動作

「『勞工初體驗』是怎麼個體驗法?」

一旁的說明很含糊,沒有很直接說明這是個場景佈置,還是歡迎遊客透過動手玩來體驗


D. 女性出頭天

▼縫紉機體驗


現場擺設以前的老古董縫紉機八台,遊客可以自行體驗以前老媽媽的縫紉機。這裡我覺得有點不足的地方是沒有「教學」。大多數的人沒有縫紉經驗,也只能踩踩踏板,做做樣子,拍張照,結束


▼女性家務一覽

雖然女性不需要像勞工朋友一樣出門揮汗工作,但是她們也是有屬於自己的「工作表」。這裡用跟勞工一樣的方式,展現媽媽一天在家裡要做的工作,更辛苦點,還需要做做家庭代工。台灣早期的經濟奇蹟有一部份就是由「家庭代工」做出來的

民國六十四年,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喊出口號:「家庭即工廠」,鼓吹家庭代工提升經濟,展現早期台灣媳婦勤奮踏實的韌性


E. 工人魂

▼街頭抗爭

(中間兩位人型看板的臉是「空洞」,遊客可以湊上自己的臉來拍照)

前面是供拍照的人型立板,後面則是拒馬、白布條,用來展現勞資意見不合時,所採取的抗爭場景


▼抗爭標語

「勞工」不管在哪個時代,向來都是企業優先犧牲的卒子,藉以換取公司更高的獲利(大家應該習慣了XD)。早期台灣尚未實施「勞基法」(1984年實施),這種情況更是劇烈

這個展覽區「工人魂」,用來展現勞工弱勢的事實與困境


▼勞資協調委員會



▼抗議發財車



為了更真實表現街頭抗爭,一輛裝飾滿抗議布條「工人萬歲」、「反失業顧飯碗」的發財車,放置在現場。民眾可以循著博物館準備好的小樓梯上車,體驗「抗議的感覺」

「原來站在小發財車上的感覺是這樣」我站上發財車的第一個感覺,家裡若非需要發財車的相關行業,一般都沒有幾乎機會真的接觸到發財車,雖然它滿街跑


▼禁止攝影?開放攝影?


一直到這裡,我發覺一件怪異的事情,有的地方上面寫「禁止攝影」、有的地方上面寫「開放攝影」。但是整個展場到處都有人在照相,各區的工作人員也沒禁止。再加上先前看到的籌備處訪談:「在勞工博物館內,每一項展示或是活動,都可以觸摸、照相或親自體驗的」,讓我更懷疑了

勞博館在這一方面應該所有展區統一,既然要開放攝影就大方開放攝影,或是全面禁止,避免各個展區不同策略,遊客難以適從


F. 我的工廠,我的書房

▼展區



這區的擺設是以一個「有大量書籍與書桌的客廳」為主,展現的是當時「勞工文學」的崛起

「什麼?勞工文學?」我看完說明後的第一個反應

講句得罪人的話,在今日社會,「勞工」與「文學」很難搭勾上聯想。有些深刻描述勞工生活的小說,乍看之下深切且細膩,但也不見得會是由勞工所寫。如蔡素芬的「鹽田兒女」,作者本身畢業於中文系

回家後,我上網查了一下,好像大部分的作者都是1990年以前較多,如:楊青矗、陌上塵、李昌憲等人,2000年到2010年之間,則是一個大空窗,沒有查到特別突出的作者


G. 飲食吃透透

▼酒吧




這個酒吧用「菜單」的方式,展現各國勞工在假日天數收入 (用食品來做正規化)。我很喜歡它用或是大麥克漢堡(big mac)來間接比較勞工收入差異,很貼近人,又很容易懂


▼雜貨店



▼展區


這個展區是我覺得最混亂的,所顯示的勞工主題有點過於分散,當然主軸是「勞工飲食」。所有東西就被放置在這個區,卻沒有一個主線做有效引導

投影機投影著熟悉的「三洋維士比」廣告,鋼纜廢輪軸拿來作為克難的桌子,牆上掛著一排寫滿勞工願望的「維士比」空瓶


▼維士比

把勞工朋友的老朋友─維士比,拿來當成日本神社用來許願的「繪馬」(えま),這個點子挺可愛的
「福氣啦!」是六年級以前的台灣人,共同的回憶

P.S. 我一直很想喝喝看勞工朋友的「維士比+咖啡」是啥味道


▼復古廣告


這些年,這種復古廣告出現在大大小小的觀光老街,大家都很熟悉了


▼飲食攤







香腸攤、肉粽攤、擔仔麵、彈珠汽水等早期小攤販,除了可以滿足勞工朋友的口慾。攤車極高的機動性(如:單車),更可以到處移動,賺到更多的錢

雖然單車、人力擔早已退出交通工具的行列,便利商店也隨處可見,偶而我還是會在工地附近,看到載滿飲料的小發財車,兜售著飲料、檳榔等

「走十步路就有便利商店,跟小發財車買的優勢是?」我一直不能用我的思維理解的地方,一定有其原因,不得其門而入


H. 商品區

▼商品區

除了牆上的「工人萬歲」與工作服,我真的不知道這區在幹麻?


結語

距離正式開館(2010年5月),還有五個月,展出內容、形式,在未來都還有機會做調整、改變。以目前的現狀來說,它可是說是台灣「最不像博物館的博物館」。所有展覽品能用很貼近的方式親近民眾,沒有玻璃,也沒有護欄。但這對這些古董的壽命也是一大考驗,完全只能靠民眾自發性的公德心維護,希望不要到正式展出的時候,東西全壞光了

硬要說缺點的話,這個展區(倉庫)實在是太小了,「勞工」這個議題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展出、玩味。受到展區大小限制,議題只能精選幾個,每個議題都只能沾一下,有點不過癮


▼展示區

(畫面播放三洋維士比廣告)


參考資料
平凡人的非凡歷史─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真實記錄庶民人生 (上)
平凡人的非凡歷史─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真實記錄庶民人生 (下)



高雄市勞工博物館
http://labor.kcg.gov.tw/museum_new/museum/home01.aspx?ID=1
地址: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底,駁二藝術特區C4倉庫
電話:07-3348078
參觀時間:
周末 10:00-19:00 (2010.05正式營運前,還有可能改變,請先致電詢問為宜)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0 意見: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