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台北] 台北當代藝術館─超潮攝影家大衛‧拉夏培爾
「看展覽」對於非藝術相關科系的我,若不是以「附庸風雅」來解釋的話,又應該怎麼解釋呢?
解釋之前,我想先解說一下我的過去歷程。個人從小就是電機電子相關科系,理工科系所需要的特質:「邏輯」、「理性」、「分析」..等等,在我的身上,一個也少不了。我想我的邏輯腦 (左腦),應該比感情腦 (右腦)發達得多,所以在圖像記億、情感控制、藝術感知..等等,都不算優秀
藝術感知的消滅
唸研究所之前,在學校社團擔任美工一職,勉強能保有一些藝術感知能力。經過電機研究所的「邏輯訓練」後,我的藝術感知幾乎消失殆盡。研究所時期,每週研究室會議上,大家要輪流報告國際相關領域的論文。台下的人要對台上的報告內容想問題進行攻擊,台上的人要防禦台下的人攻擊。在這種邏輯論戰中,上台的人為了避免露出破綻,久而久之..
不能確定,不講
無法證明,不講
解釋困難,不講
藉以減少教授、學長攻擊的漏洞
這樣的訓練連帶造成我在其他方面,也用同樣的思考方式,絕對不會露出可以成為弱點的講話方式。有人質疑我的話語,我就會開始拿出「證明」反擊,把「聊天」轉成「邏輯」的戰場!(壞習慣)
事事以「邏輯思辨」的談話方式,這或許為何我喜歡日劇「神探伽利略」的原因吧!
子非魚,焉知魚樂?
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上辯論「水裡的魚到底快不快樂」的故事,大家耳熟能詳。小時候的我,或許還會認同莊子「我快樂,認為魚也快樂」的浪漫情懷。唸完研究所後,現在完全變成惠子那一派「無法證明魚快不快樂,就不能說魚快樂」的邏輯思考
以前跟唸音樂系的友人去聽音樂會的時候,我總是會先問她:「她演奏技巧怎樣?」,而不是問:「她詮釋方式如何?」
在我的「邏輯心」裡,「演奏技巧」的好壞是可以被證明的,「詮釋方式」是個人感官
可以被證明的事情,就能有「絕對的好壞」,沒有被質疑的空間
不能被證明的事情,就產生「個人的解讀」,它可以是「南轅北轍」的結果
我完全能理解每個人的個人感官不同,但是因為過去的思考方式,就會讓自己不自覺地往「只討論能證明的事物」的方向
只能以感官解讀的藝術
生活少了唸音樂系的友人之後,生命中少數能跳脫邏輯思考的「聽音樂會」活動也隨之減少。取而代之的就是「看藝術展覽」。個人覺得「藝術展覽」跟「音樂會」有很大的不同,音樂會還有演奏技巧好壞可以討論,但是藝術展覽完全就是以「個人感官」作為解讀方式
我的個人感官在哪裡?
怎麼證明我的感官解讀?
這兩個問題在一般人耳裡聽來挺蠢的,誰會想證明自己的感官解讀對錯,它的對錯是非根本不存在!但是習慣用「證明」來思考的我,仍然免不了想把這套用在看展上 (真糟糕)
超潮攝影家大衛‧拉夏培爾
好久沒看展覽了,選定最近在網路上看到的攝影展。本來與另一位友人約好一起去看,但是因為公司的事情衝突到,所以最後變成自己請假去看展覽
▼台北當代藝術館
上週六本來就要來看展了,當天還沒到開幕時間,就有眼前三四倍長的人龍,所以放棄回家
上班日請假來看展,雖然人是少了一些,但是怎麼還是這麼多人
▼排隊
這應該是印象中第一次一個人看展覽,跟想像中的一樣:「無聊又悶」
漫長排隊時間裡,前後一群一群女生磯磯雜雜講話講個不停,我卻不知道要幹麻
下次還是要找人一起看展比較不會無聊..
▼票 $50
票券上採用其中一個作品「大天使長麥克」,票券的最上方還寫著「I am TICKET」(我是票),頗有知名購物袋的幽默
洪水與覺醒
▼覺醒 (系列)
(覺醒系列要表達在大洪水過後的情境,所以人是飄浮在水裡)
在看覺醒系列的時候,我的「工程師腦」又發作了
「這個真的是在水裡拍的嗎?」
「如果是,要怎麼避開水中攝影可能發現的問題?」
「如果不是,要怎麼拍出水的感覺?」
「水裡的頭髮、衣服會這樣飄嗎?」
後來對女性友人提出這些問題,她只說:「那一系列不是都在水裡嗎?」
▼大洪水
毀滅與災難
大衛藉以一系列反諷人類對於災害的漠不關心。即使在背後災害殘破之下,還要穿著著華麗的衣服與享受。據導覽員說,發布這幾個作品同年,發生卡崔娜颶風(Katrina)災害,記者就扭曲大衛作品的意思,說他為何要消遣災民。這並非大衛的本意,所以後來他也用一系列作品(美國文件)反擊媒體
▼世界盡頭的房子
▼末日之後
向麥可‧傑克森致敬
大衛最欣賞的三個藝術家:米開朗基羅、安蒂沃荷 (他的老闆)、麥可傑克森
大衛覺得麥可傑克森把自己當成藝術品一樣改造,同時又遭受到媒體的操作,被世人誤解。所以大衛把麥可作為殉道者的角色,放在作品裡,分別用基督教(美國耶穌, 耶穌)、天主教(大天使長麥克, 天使)、東正教(賜福, 聖母瑪利亞)的方式呈現
▼大天使長麥克
過度消費、名人崇拜以及15年來的美國狂熱
▼安蒂沃荷:最後的安息 (中)
安蒂沃荷是大衛的老闆,常常用鼓勵的方式教導新人
雖然只有相處短短六年,卻是大衛最喜歡的三位藝術家之一
▼阿曼達版本之安蒂沃荷的瑪麗蓮夢露
(阿曼達是變性人)
大衛重拍安蒂沃荷的作品
▼粉紅失序
某位友人最喜歡的畫作,她在沒有任何解說與導覽的情況下,做出以下作品解讀:
她認為:
「這張作品的張力十足,鏡子同時反映毀壞與和諧的情景(大圖較明顯),而高跟鞋則是代表人類在毀滅下,仍殘存的物質慾望。」
▼亞列山大‧麥昆和伊莎貝拉‧布羅:燒光這棟房子
(左:Alexander McQueen,右:Isabella Blow)
來看展覽前,我是因為這幅作品才決定要來看展。當時並不知道它的背景,也不知道作品名稱,只是覺得裡頭人物戲謔的表情、勻稱的濃黑煙霧與背後燒起的房子,成了很有趣的對比
導覽員說到:
「亞列山大‧麥昆(Alexander McQueen)是知名的英國服裝設計師,他找了大衛來拍照片。這張照片是在闡述他們在尋找自我的人生目的,燒了這一棟房子再去找下一棟。但是永遠找不到下一個棟,他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的,於2010年自殺了。而他的好朋友伊莎貝拉‧布羅(Isabella Blow)則是在2007年自殺」
聽了導覽員的介紹後,很令人訝異的是兩個人都選擇「自殺」作為結束生命的方式。原本充滿趣味的圖面,在紙背透著一抹淡淡的黑森憂傷
▼(無名)
諷刺人類崇尚的身體改造
▼一角
▼孤獨裸體1號娃娃
裡面的女人是知名化妝師Sharon Gault (暱稱 Mama Makeup),幫很多名人化過妝,譬如:瑪丹娜
有一天她請大衛幫他拍張相親照,因為她都沒有男朋友。大衛一口答應,帶她到一個廢棄工廠的後面,請她在草地上脫光,上面再蓋上一個大的透明罩
大衛想表達的是:
「美是發自內心的美,不在外在,而她的美是值得珍藏的 (透明罩)」
P.S. Sharon Gault後來跟大衛成為好朋友,在作品「大洪水」中,左邊有個胖胖的媽媽抱著一個小孩,就是Sharon Gault和它的小孩
▼瑪丹娜:時間的遲滯,攝影的精神
大衛希望能表現瑪丹娜的光環與美麗能夠永遠停滯,所以他使用了「慢速快門」與「後簾同步」(長曝光中,快門即將關上前才觸發閃燈)的手法,讓皇冠上的光能產生一個「停滯的光環」
▼黛文青木:魚叉
黛文青木身高只有165公分,卻是非常知名的模特兒,在秀展常是最後一個出場的大咖
釣魚怎麼不是到魚池呢?
大衛用後面的「風景照片」諷刺以後這些美麗的風景可能再也不會存在了
人間觀想
導覽員說,大衛曾經在街上看到年輕人穿著耶穌的圖騰,卻不知道耶穌是誰。所以決定用這一系列作品,把耶穌從古典帶到現代
以「耶穌是人的好朋友」作為核心,重現經典的耶穌故事
▼餅和魚
耶穌用「五餅二魚」餵飽五千人的神蹟
▼油膏
(抹大拉馬利亞用頭髮為耶穌洗腳,抹上香膏)
導覽員講了一個故事
「抹大拉馬利亞」是一個妓女,在村子裡面被村民丟石頭:「丟死她,妓女!」
耶穌出面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
P.S. 我不是基督教徒,但是查了一下「抹大拉馬利亞」的故事裡面的女性好像跟「被丟石頭的女性」是不同一個?所以不確定導覽員講的故事跟畫作裡面的故事是不是同一個?
▼最後的晚餐
仿製達文西知名畫作「最後的晚餐」
掠奪非洲
▼掠奪非洲
(左:愛神維納斯,右:戰神)
原來的典故:「戰神脫下盔甲在愛神旁邊休息,愛神用愛來闡述這個世界」
大衛用這個典故來做反向思考與諷刺,把愛神換成黑人,放在雞跟羊的旁邊,表示她也是俘虜 (或是財產)。正在休息的戰神,旁邊都是它的戰利品。而一旁的小孩子把玩著掠奪他們土地的武器。撕開的背景後面,則是假意幫助非洲的外來者正在掠奪的土地
▼掠奪非洲
兩兩對面的鏡子反射出無止境的欲望
聖戰
▼準殉教者和72位處女
回教的教義是到了天堂會有72個處女服伺你,而畫面中的人卻不不是被服伺著
個人解讀:
「透過這樣的『72個處女』教義來束縛教眾,完成希望他們犧牲的事情」
P.S. 這個解讀很多種,導覽員鼓勵大家去想像
▼聖戰 (Holy war)
(左:戰爭,右:和平)
大衛透過戰爭與和平的場面來表示「反戰」的意味
個人覺得標題「Holy War」被拆成兩半,「Holy」在左半戰爭場景上,「War」在右半和平場景上。依照大衛愛反諷的風格,應該也有它的涵義在,但是我還沒有想到很完美的解釋
美國文件
先前提到大衛在「毀滅與災難」系列作品中被媒體扭曲誤解,據導覽員說,這個系列算是反擊之作。他去買了很多70年代的慶祝活動的老照片,透過後製,放入了星條旗、來福槍等等元素,扭曲照片的原意。諷刺政府透過「國家主義」來發動「戰爭」
▼回憶錄IV:宴會點心與來福槍
▼一角
純真主義
預言過度奢侈與浪費遲早會把人帶入毀滅
▼負性貨幣:鈔票做成的底片
▼撞毀─擴大演出
▼墮落─能到手的永遠都不夠
現代 (右邊)
粉紅色衣服的是芭莉絲‧希爾頓,她用鍊子綁住了許多人類想要的東西 (男人、金豬、錢..等等)
古典 (左邊)
人類享用美酒,個人覺得旁邊的蟒蛇應該有富貴的涵義,這邊導覽員沒有多做著墨
希望之門 (左上)
門內發出明亮的光芒,新生的小朋友朝著希望之門爬上去,離開大人的貪婪 (個人解讀)
彩蛋
本來所有展覽到「墮落─能到手的永遠都不夠」就該結束了,所以導覽手冊只到這裡。但是後來大衛做完整個展覽,決定再多送大家兩個作品
這兩幅作品分別為1985, 1987年的作品,當時電腦並不發達,所以並無法使用PhotoShop之類的工具做後製。特殊的作品除了透過暗房技巧外,只能靠現場道具直接拍攝
▼天使
(1985年)
這個天使的翅膀是怎麼黏在背上?
其實是從下半身固定,再延伸到背上,下半身再用布來掩飾
▼內在光芒
(1987年)
▼一角
導覽員:「我們將在六點關門,請各位觀眾把握時間」
我抓緊時間,從出口又往回走,把每個經典的作品再看一次,從入口離開
▼大衛‧拉夏培爾
後記
這個展可算是MOCA這一年以來我最喜歡的展,不管在展覽的完整性,到大衛拉夏培爾的思考方式與創意表現。把以往「攝影」的表現方式,變成更像是「畫布」的物理體現
最後,意外地體認到我的工程師思考方式真的很難改變
男生 HOW
女生 WHAT、WHY
舉例來說,對女生,大洪水系列是不是真的在水裡拍並不重要,意相比較重要
我還在認真想,如果是我來拍,要怎麼把人丟到水拍出這樣的場景,技術上而言做得到嗎?
▼作品幻燈片
(請先按中間「大三角形」,再按下方「小三角形」播放)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