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[花蓮] 吉安‧牛巴達全牛專賣店

花蓮是大多數阿美族人的故鄉,有很多特色原住民料理餐廳,多半把過去老祖宗吃的食物呈現給外地來的遊客。其中有家阿美族開設的餐廳,並不主打原住民料理,而是「全牛料理」。不少人對它的水牛(一般本地肉牛為黃牛)「牛雜湯」、「鐵板燒」讚不絕口,我們跟著安排了一餐牛肉餐

▼牛巴達全牛專賣店


它的位置相當偏僻,從花蓮市區往吉安方向,沿著海邊一直走就會抵達。沿路沒有太多的車輛與路燈,若非事先看過地圖,可能還以為自己走錯路


▼入口

外觀上並非像大餐廳、酒樓般整齊,比較像是鄉下的小吃部。垃圾桶、廚具、安全帽..等雜物堆積在門口,第一印象不能說好,勉強還可以接受


▼煮牛肉的大鍋

外表焦黑的大鍋裡,是每天熬煮新鮮牛肉湯的來源。從四周烏黑的燻痕與油膩的大鍋,可以嗅得出歷史久遠的軌跡


▼牛腦、牛睪

「身為一家全牛專賣店,店裡賣點牛腦與牛睪,也是很合理的」


▼菜單

快速把菜單瀏覽過一遍,決定先從比較經典的菜開始點,所以我們點了一般初來的客人會點的菜:
牛雜湯
鐵板燒
綜合野菜

很意外的是,雖為全牛料理,沒看到其他令人比較「難以入口」的部位。本來我期待看到有牛鞭、牛骨髓、牛乳房、牛尾湯、煮牛頭..等全牛餐廳才有的菜色,就算我不敢吃,把菜單拍起來嚇嚇人也不錯。或許這些「驚世駭俗」的菜色是隱藏版菜單才有,專門留給敢吃的老饕們

第一次來,就走中庸的路線吧


▼調味料

他們食物調味已經相當重了,所以大概只需要白醋、蔥、蒜提香即可


▼每桌兩口爐

點完菜之後,我才仔細看看桌上有哪些東西

「每張桌子上都有兩口爐子耶,是要跟別人共桌嗎?」我眼光在店裡掃著


▼牛雜湯、鐵板燒、綜合野菜

等到我們的菜上桌後,剛剛「每桌兩口爐」的問題才有了一個答案:
兩口爐子是為了「鐵板燒」與「牛雜湯」準備的

這應該真的是它們的經典菜,看看四周每個客人的桌上,不管人多人少,一定有這兩道菜。兩口爐沒有一口是閒著的


▼鐵板燒 $350


鐵板燒的樣子跟我想像中的不同,燒烤的器具要更為原始些,只有一個簡單的平底鐵盤與一大塊防止沾鍋的白色水牛牛油。對於像我這種平常等人家烤好才吃的人,有點手足無措

「要怎麼開始弄?」

當我在想的時候,塊狀的牛油已經完全化成液態,而消失無蹤,一大片液態的牛油在鐵盤上滋滋作響


▼醃過的牛肉 (鐵板燒)


(浸在調味頗重的醃料中,沒有來碗白飯是錯的)

用來燒烤的牛肉片,沒有太多的油花。可能是因為水牛多為自然放牧的草飼牛肉,所以不會有穀飼牛肉般大量油花與柔順口感


▼失敗作品

「鐵板燒要怎麼弄?」友人說
「我怎麼知道?」我想友人問我這個不太吃燒烤的人,是不智的
「那我先挾幾片肉上去烤,等一下再說」友人先決定了作法
「OK啊,反正弄熟就是了」飢腸轆轆的我說

高溫的鐵盤與水牛牛油,在生牛肉片一放上去的瞬間,瘋狂地滋滋作響,像是一場狂風暴雨 (後有影片)
沒多久,牛肉跟鐵盤就一起燒焦了 @_@


▼大姐相救

一位店員大姐路過我們滋滋作響的鐵盤,飄著微微的燒焦味,以及一旁驚慌失措的我們

「怎麼會燒焦呢?」大姐喃喃自語說

大姐一把抓起盛放牛肉片的小鐵鍋,用筷子擋著牛肉片,緩緩地把鐵鍋裡的醃料汁液與牛肉汁倒進鐵盤裡。熱情的鐵盤突然冷靜了下來,等到鐵盤降溫後,再把牛肉片放上去炒 (後有影片)

要訣是用醃料湯汁保持鐵盤裡面的溼度,不然牛肉片很容易燒焦


▼正確的鐵板燒作法



▼鐵板燒救援成功

經過大姐的救援,我們的鐵板燒終於比較上軌道,「看起來比較像鐵板燒」了


▼牛肉片 (鐵板燒)


新鮮牛肉片因為油花不多,再加上我們不是很會掌控火侯,吃起來稍硬,富有咬勁。濃厚的調味醬汁,讓人不需要再沾任何沾醬,配上蒜末中和醬味,就很好下飯了

P.S. 我本來沒有點飯(晚餐習慣不吃米飯),後來覺得鐵板燒味道太重,才點了一碗飯


▼牛雜湯 $350

牛雜湯的特色跟雷根糖一樣,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吃到什麼,每次撈起來都是驚喜


▼綜合野菜 $70

綜合野菜用來跟牛雜湯一起煮食,均衡一下大量的肉類倦膩感。煮食的方式沒有太多的技巧,跟涮涮鍋一樣,邊吃邊下,比較耐煮的蘆葦心可以先下


▼翼豆 (四角豆)

翼豆是原住民的食物之一,怪異的長相讓第一次吃它的人,或多或少會有些驚奇。煮過的翼豆並沒有豆味,或是任何特殊味道,如:苦味。更直接的說,像沒有味道的蔬菜


▼蘆葦心

吃起來有點草味,纖維質很多,跟檳榔心半天筍一樣,咀嚼久了,口中會散發出植物心特有的清甜


▼佛手瓜

佛手瓜」這個名稱很令人生疏,若是換個名稱「龍鬚菜的果實」,是不是熟悉點?

龍鬚菜在台北常吃,它的果實倒是完全沒有看過,更不要說是吃過。而吃起來的口感沒有特別奇特,跟大黃瓜差不多,但是更沒香氣,沒有太多味道


▼龍葵

龍葵在山區或是馬路邊很多,它長著許多豆子大小的小漿果。果實成熟時,黑色微甜,小時候我曾經拿著野菜圖鑑按圖索驥拿來吃過。長大後,在另一本植物圖鑑「有毒植物」上,又看到這個熟悉的植物。原來它的漿果,在未成熟的時候呈現綠色,具有毒性。雖然不是太嚴重的中毒,頂多腹瀉,吃不死人。它的雙重身份,卻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

龍葵的葉子有種特殊的苦味,絕對可以讓你感受到扎扎實實的「野菜風味」。個人還滿喜歡這種野菜風味與牛雜湯的結合,龍葵的野味讓這鍋湯的油膩感減低不少,為個人推薦的牛雜湯良伴


▼野菜牛雜火鍋


建議點牛雜湯的人,一定要加點「綜合野菜」,裡面個人最喜歡的兩種菜是蘆葦心龍葵,野菜特有的味道讓牛雜湯的風味更有原民特色。而佛手瓜翼豆,因為味道不夠重,完全被牛雜的氣味所蓋過去,倒是可有可無


▼牛腸、牛肉、不知名部位 (牛雜湯)

牛肉
由「新鮮牛肉」所煮成,不用嫩精調理,保留天然牛肉的風味。與嫩薑切成的細絲,簡單調味,味道清爽不羶

牛腸
腸皮QQ的,很耐咬。裡面的白色物質是油脂,咬破之後,滿‧口‧牛‧味!不習慣重口味的人,還是跳過它吧!

不知名部位
看起來像是牛的脂肪,放入口咬了幾下,卻意外的帶有咬勁,比牛筋還耐咬。咬到嘴酸之後,囫圇吞下肚,不知道是啥東西,只留下很重的牛味在口腔裡繚繞


▼牛皮 (牛雜湯)

牛皮
牛皮有著豐厚的膠質,當門牙咬下切開牛皮的時候,牛皮斷面兩側的黏性會稍微黏牙。與其他牛雜一樣,它的味道也比較重些


▼心管 (牛雜湯)

心管
少數能讓一般人接受的牛雜部份,味道不太重。心管口感有彈性,又帶點咬勁,不難吃


▼毛肚 (牛雜湯)

毛肚
終於在牛雜湯裡看到比較熟悉的部位,友人只敢撿這類部位來吃


▼食尚玩家簽名

浩子與阿翔也來吃過


▼裝璜

店裡沒看到非常讓人害怕的怪部位,但是牛雜湯裡各種「豐厚牛味」的驚喜,已足以讓女性同胞退避三舍。除了牛肉、牛肚比較常見的部份,其他部位大都有著一股不同於牛肉的「濃濃牛味」。建議放些帶苦味的野菜(如:龍葵)來減輕這些味道,我想「牛味」跟「臭豆腐」一樣,喜歡的人很喜歡,不喜歡的人卻是厭惡至極

另一個店家招牌「鐵板燒」,可能是因為個人調理技巧不夠,沒有把它的特色顯現出來,所以印象並不深刻。我們曾看到別桌有點鐵板燒的客人,都會加點洋蔥、豆芽菜組成的「鐵板炒菜」,當時怕吃不完,所以沒有多點。吃飽回去之後,整個晚上因為「鐵板燒」的重口味,連喝好幾杯水,下次會換其他菜色試試味道

第一次來的客人,或許可以試試以下組合(個人偏好牛雜湯、野菜):
牛雜湯 + 綜合野菜
鐵板燒 + 鐵板炒菜

我不清楚牛巴達的牛肉是不是草飼牛肉,看起來油花不多,很可能是草飼牛肉。有一派崇尚自然健康的饕客(Where's the REAL Beef?),主張「草飼有機牛肉」(grass-fed organic beef)。在「穀飼牛肉」美味的大理石油花當道的今日,如果牛巴達真的是供應草飼牛肉的話,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吧!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幫我們服務的大姐服務態度非常之好,當我們用餐結束後,她還繼續跟我們寒喧

「有沒有吃飽啊?」大姐站在櫃檯後面說
「有啊!牛雜湯好大一鍋,我快撐死了」我撐到快要講不出話來
「如果你們人多的話,菜會比較好點,建議多點人一起吃。」她笑著說


影片

▼失敗的鐵板燒

鐵盤上只有高溫的牛油,一片片牛肉一放上去,馬上就焦了


▼成功的鐵板燒

先把牛肉與醃料湯之倒上去,讓鐵盤降溫,再把牛肉片全倒上去


▼電視訪問 (全台時報)



牛巴達全牛專賣店
地址:花蓮縣吉安鄉仁安村南濱路一段140號
電話:03-853-7979
營業時間:10:00-20:00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0 意見:

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